微电子与微系统增材制造实验室是首批入驻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实验室之一,由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座教授李世玮牵头负责。实验室以微电子与微系统芯片级及板级的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并开发先进技术,提升大湾区微电子与微系统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技术在通信、医疗、交通、公共卫生、能源等行业的更广泛应用。
数字湾区与智能减灾实验室由张利民教授牵头负责,主要致力于高精度数字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海洋、地形、地质、社会经济设施等物理环境;融合湾区实时降雨、气温、台风、洪水等空天地多源信息;利用最新人工智能和高性能数值模拟技术,预报都市环境灾害,推演灾害情景;开展环境风险和工程风险评估,基于快速定量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应急减灾策略。
能源材料与智能系统实验室由杨晶磊教授与黄宝陵教授联合牵头负责,长期致力于基础材料与能源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前沿探索(包括界面化学,反应与扩散的微观机制,微尺度传热传质,光热转换等),开发可落地的应用化技术(包括绿色节能材料的自动化高通量设计与制备,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固态能量存储技术,热传感器开发等),最终通过技术转移解决工程应用方面的重大需求(包括绿色航空与海工、高安全新能源车,绿色零碳建筑,可持续能源系统等)。
机器学习和自动驾驶算法研究实验室由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教授项阳牵头负责,主要进行机器学习理论和自动驾驶算法方面的研究。包括通过计算机视觉和点云数据的交通目标感知技术, 驾驶员异常行为检测及预警系统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析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光纤通信算法,以及其他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高性能计算的模型。
电动车创新充电技术研究实验室由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汤凯教授牵头负责,致力于开发无需使用充电桩即可为电动汽车(EV) 快速充电的创新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基于一套受到专利保护的多功能充电储能系统。该系统对于新一代电动汽车的设计会很有用。这项技术可以使电动车很方便地使用光伏充电,大大地节省充电的时间,以及解决在长途行车时的充电问题。
机器人和人机交互实验室由于宏宇教授牵头负责,面向机器人操作的灵巧操作视-触觉传感器研发;六维碰撞自恢复机构的开发以及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应用;综合考虑移动底盘的稳定性、机动性、可控性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 UVC LED 消毒机器人高性能的专用移动底盘及其控制系统研发。
环境健康技术实验室在化学工程和环境工程专家杨经伦教授、公共卫生和职业安全专家关继祖教授带领下,面向全民健康的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于环境污染这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期致力于环境修复、微生物防控和公共卫生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了一系列用于空气、水和物表净化及消毒的新型功能材料和器件。研究团队重视实验室研究的应用示范和成果转化,研究成果在公立医院、老人院、政府公共事业部门开展示范应用,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技术许可、合作硏究等方式,研究成果进一步由工业界伙伴(包括两家初创公司、三家国际知名公司在内的近十家企业)产业化。目前,实验室已发表20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创制20余项发明,获30余项各国专利授权,形成10余项商业化产品。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实验室由曾庆璐副教授牵头负责,主要研究海洋中的细菌与其病毒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蓝细菌原绿球藻和聚球藻以及侵染它们的蓝细菌噬菌体作为模式生物,致力于研究几个科学问题:1)病毒如何调控宿主的代谢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2)病毒和其宿主对海洋物质循环的影响;3)全球变暖对海洋微生物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利用海洋微生物发展节能减排和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新方法。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实验室由王者教授牵头负责,面向我国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的节能低碳、智能健康需求,围绕智能建筑的“人员—环境—计算”三要素开展基础原理和创新技术研究。
王吉光数字健康实验室由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与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王吉光教授牵头负责,致力于利用大数据、统计学习和系统生物学等科研技术对包括癌症在内的复杂疾病进行计算研究,识别数字病理图像,分析基因组数据,整合多模态信息,构建基于上述技术的人工智能诊断和精准医疗平台。将在数字病理和基因组学领域培养优质的跨学科人才,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贡献力量。
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与瑞安新天地于2023年共同发起绿色可持续开放实验室项目。该项目也是深港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首个校企深度合作,聚焦绿色可持续领域,协同深港沪三地的开放平台。该实验室项目将充分发挥双方在绿色可持续领域的学术优势与产业资源,专注绿色可持续领域相关科研研究及产业应用,并由瑞安新天地定向提供“绿色可持续专项科研基金”,以推动港科大绿色可持续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瑞安绿色可持续领域产业创新实践,助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