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2024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瞿佳男教授与理学院生命科学部刘凯教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携手展开研究,成功揭示了一种脊髓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为开发治疗方案带来曙光,有望造福全球逾千万患者。研究最近在著名多学科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10/12
今年,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共有16位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个项目资助,他们的科研项目涵盖人工智能、微电子、生物学、材料科学、大数据、数学及金融等传统及跨学科领域。其中,4位教授获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位教授获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以及6位教授获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合共获得2620万元人民币资助,为港科大历年来最好成绩。
09/23
港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副教授杨征保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工艺技术,可克服传统积层制造技术(即3D打印技术)的局限,令制造具有复杂三维构型的多孔陶瓷材料更简易快捷,有望革新多种陶瓷材料的设计与加工技术,并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子和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产品上,例如机械人、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电池电极和杀菌设备等。这项研究最近在全球顶尖的综合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
氯二甲酚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应用的消毒剂,然而由于其相对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加上被大规模使用,已证实对水中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港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张相如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极具潜力的消毒剂,名为「2,6-二氯苯醌」,有望成为取代氯二甲酚的替代品。这种化合物不仅能更有效地对抗某些细菌、真菌和病毒,还能在受纳水体中迅速降解并去除毒性。这项突破性研究最近在国际知名综合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港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部创新磁力驱动平台,仅需一个步骤,便可制作类似精子结构(类精子)的微型机械人,在精准药物输送应用上具备优秀的活动能力和高效性能。团队突破传统微流控装置无法处理精密3D结构的限制,成功简化这些微型机械人的制作过程,有望将这项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这项研究最近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由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孙庆平与姚舒怀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新型环保制冷装置,其制冷效率大幅增加逾48%,刷新世界纪录,有望减少全球能源消耗之余,亦可为依赖制冷技术的行业带来改革转型。弹卡制冷技术的效能大幅提升,亦有助推动这项颠覆性技术的商业化,并减低传统制冷技术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项研究突破最近发表在顶尖期刊《自然能源》上。
08/20
8月13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微系统异构集成与封装中心(CHIP)启动仪式圆满举行。当日下午,由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封装实验室主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微系统异构集成与封装中心承办的面向系统封装的芯粒技术与异构集成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云集行业精英,为现场观众带来多场具有前瞻性与启发性的知识盛宴。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和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范智勇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款利用钙钛矿量子线制成的全彩纤维发光二极管,为可穿戴照明和显示设备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团队将着力提升纤维发光二极管的效率和稳定性,探索新的钙钛矿成分以增加发光颜色的数量,并将这些设备整合到商业纺织产品中。团队研究成果近月已发表在国际顶级跨学科期刊《科学进展》上。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周圆圆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从天然手性材料的机械强度中获得灵感,首创一种手性构型的界面微结构,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该创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电池的可靠性和光电转换效率,有助于加速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并在未来太阳能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这项研究成果目前已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科学》上发表。
港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和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范智勇及其研究团队最近成功研发了一个新型人工复眼,该研究不仅于小范围区域的灵敏度较市场产品高出两倍以上,成本亦更低。新技术有望革新机械人视觉系统发展,并可提升机械人的导航、感知及决策等能力,为人机协作开拓更大的商业应用与发展潜力。这项研究已于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机械人》上发表,并获选为当月的封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