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睿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思睿新闻 > 最新资讯 > 科研 > 【科研动态】港科大联校研究推算香港于2040-2049年 热夜增五成 极端降雨增逾四成

【科研动态】港科大联校研究推算香港于2040-2049年 热夜增五成 极端降雨增逾四成

2023-12-21 作者:HKUST

本文来源于: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的联校团队结合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气候模型及本港复杂的城市环境数据,推算出由过往十年至2040-2049年,本港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会由32日增加五成至约48日,极端降雨增逾四成。联校团队指出,酷热天气的新常态对民生和市民健康有莫大影响,促请政府更积极制定应对极端天气的相关政策,并呼吁企业及市民积极减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以下内容转载自:香港科技大学快讯


香港近年接连出现极端天气,2022年七月的酷热天气打破11项纪录,2023年录得一小时雨量高达158.1毫米,打破了自1884年有纪录以来的最高纪录。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和香港大学(港大)的联校团队,合作进行一项香港极端天气与建筑环境的研究,以评估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香港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趋势及影响。


预计2040-2049年热夜增五成

极端降雨增逾四成

联校团队结合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气候模型及本港复杂的城市环境数据,推算出由过往十年至2040-2049年,本港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会由32日增加五成至约48日。最长连续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亦会由八日增加至约十日,而单次最多连续热夜更长达15日。中大团队早前已有研究结果发现,本港热夜数目增加带来的健康风险更甚于日间酷热 ,是次推算于本世纪中热夜的大幅增加,将进一步为市民带来健康风险。

1703137511118607.jpg

研究团队:港科大数学系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冯志雄教授(中)、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大建筑学院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教授(左)、港大建筑学院副教授任超博士(右)。

有鉴于香港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及城市热岛效应,不同地区所受的暑热压力地区差异,研究团队就最长连续热夜日数的十年平均值计算出各地区的差异,发现到了2040-2049年,沙田、屯门、九龙、港岛北、港岛南和机场区域均为热夜重灾区。

极端降雨亦将日趋严峻,气候模型推算,本港于2040-2049年的最高一小时雨量可达230毫米,相比今年的黑雨纪录增加逾四成。研究团队相信,随着极端降雨将更强烈和更频繁,出现山泥倾泻、严重水浸的机会亦会大增。


增强危机意识及防灾备灾观念 

政策须考虑气候变化

极端高温和降雨将愈见频繁和严重,甚至演变成新常态。港科大数学系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冯志雄教授表示:「虽然暴雨持续的时间一般较酷热天气持续时间短,但其破坏力强,洪水、水浸、山泥倾泻都可能直接对市民安全及性命构成即时威胁,并对基建带来严重影响。而且暴雨一般来得急,要准确预报在科学上仍有限制,更考验政府和市民防灾备灾的水平及即时应对紧急灾害的能力。」

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大建筑学院姚连生建筑学教授吴恩融教授指,首要任务是加强各界正确认知其严重性和潜在影响,以暴雨为例,过往有市民认为在黑色暴雨警告下仍然可以外出或赶回家,在极端天气新常态下,市民现在开始应该更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尽量留在室内的安全地方静候暴雨过去,远离水浸区域和斜坡等。

港大建筑学院副教授任超博士表示:「在持续高温天气下,长者及长期病患者更容易中暑及心血管不适,导致救护车、急症室的需求增加。政府应参考不同地区受酷热天气影响的程度,有效分配医疗资源及增加社区服务。」

研究团队支持2023年施政报告应对极端天气的新策略,并相信本研究结果能为政府提供科学数据制定措施。团队指出,除了施政报告关注的极端降雨,酷热天气的新常态亦对民生和市民健康有莫大影响,促请政府更积极对应,包括制定应对极端天气的规程、常设支援措施应对新常态、调整新基建管理规划等。在发放预报及应对过程中需要跨部门协作,如社会福利署、民政署、医务卫生局、渠务署等。社会各界亦应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状况的准备,包括加强防灾备灾培训、常备紧急避难用品等。减少碳排放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团队呼吁企业及市民积极减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 请填写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