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睿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思睿新闻 > 最新资讯 > 教育 > 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署理院长宗福季访谈

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署理院长宗福季访谈

2021-10-25 作者:HKUST

本文来源于:香港科技大学

1655797370168801.png

创建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30年间便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其在科研、教学和知识转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新”是港科大成功的秘诀,也已经刻入它的基因。

1997年便加入港科大的宗福季教授是工业大数据及质量控制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如今,他的身份和责任又增加了一项:担任筹建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署理院长。

在宗福季教授看来,无论是港科大(广州),还是“信息枢纽”的设立,归根到底的驱动力都是“拓展前沿”:到广州南沙办学,是为“香港科技大学2.0”的创新拓展空间;信息枢纽要应对人类与信息和科技互动产生的全球挑战,是在学术研究上拓展边界。

1655797395108127.jpg


跳出“创新者困境” 

拓展实体空间和研究边界

香港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次扩张的机会,但从未在香港以外设立新的校园。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要在广州建设一所以融合学科为特点的新大学?为什么要提出“香港科技大学2.0”?

“个原因是来自内部需求。”宗福季教授解释,有很多融合学科的项目、例如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是学校一直很想引入的。但是在港科大目前的系统和校园基础上,很难再承载大量的新学科、硬件或人员等。“我们把这称之为‘创新者的困境’。现在,广州有额外的资源和空间来实现这些项目。”

另一个原因是外部趋势。“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我们认为,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产生真正的影响,现在正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宗福季总结:“归根到底,关键是拓展前沿——在实体上,扩张至中国内地;在学术上,拓展研究边界。”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取了全新的融合学科“枢纽”学术架构,强调四个枢纽(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系统枢纽、社会枢纽)之间的相互联结。

在宗福季教授看来,这种联系一方面是领域驱动。信息枢纽为其他枢纽和几乎所有学域(Thrust)提供支持。例如生物医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智慧交通、金融科技等,都需要人工智能(AI)、数据科学与分析(DSA)、物联网(IoT)和计算媒体与艺术(CMA)。另一个方面则是数据科技驱动。在为其他枢纽和学域的潜在应用开发基础性及一般性的方法论与核心技术方面, 信息枢纽也担当着核心的角色。


枢纽愿景:

应对人类与信息和科技互动

产生的全球挑战

“信息枢纽的愿景是:应对人类与信息和科技互动所产生的全球挑战。”宗福季教授介绍,目前信息枢纽下设四个学域(Thrust),分别为人工智能(AI)、数据科学与分析(DSA)、物联网(IoT)和计算媒体与艺术(CMA)。这4个学域的设置,是经过了审慎的构思与设计。

“首先,我们都意识到,对于解决人类与信息和科技互动所产生的全球挑战来说,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宗福季教授说,通过实现产品和系统的数字化,物联网在连接现实世界和人工智能及数据科学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很突出的作用。

而“计算媒体与艺术”的角色, 初初看来未必那么清晰。“但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计算媒体与艺术在信息枢纽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是与人的对接。因为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信息科技与人、文化和艺术的互动!”

因此,信息枢纽绝不是一般的计算机学院,或者规模大一些的计算科学部门。宗福季教授介绍,特意把这四个学域放进信息枢纽中,这样的组织方式使得来自不同学域的学生和教授能够很容易地相互联系、沟通和合作,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 或者是数据科学与分析+计算媒体与艺术。“每一位加入枢纽的教授和学生都能够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采取全新的视角来应对全球挑战。”

                                          

实现融合学科教育 

培养高DQ(数字智商)人才

在育人方面,港科大(广州)全面推行融合学科教育,要求学生至少要在每个枢纽选修一门核心课程。

目前,宗福季教授正在和褚晓文、张荣老师一起筹备信息枢纽的核心课程INFH5000。在这门课里,不同学域和枢纽的学生会学习到信息科学和信息科技。课程将采用主动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还会和行业专家进行小组讨论会,是一门让人期待的课程。

宗福季教授认为,在当下,数字智商(DQ)更高的人会有绝对优势。“数字智商(DQ)讲的是一种活在数字世界、能应对数字生活挑战的竞争力。数字智商不是指每个人都要变成程序员或者计算机科学家,而是作为一个将要生活在数字未来的数字公民,他应该具备的常识或者基本的训练。”

“数商”的培养,可以借助学习达成。比如上文提到的信息枢纽的核心课程INFH5000,就会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未来、运算思维,等等。学生会学到数据伦理、数据隐私、数据的偏见和不平等,法律问题、网络/数据安全等,这些都和数字智商有关。“我很推荐这门课程。”宗福季教授说。

融合学科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课程中,信息枢纽每个学域聘请的教授也来自不同学科。在招聘过程中,除了有一个教师招聘委员会,每个学域还确定了几个子领域,并组成了单独的领域专家委员会,来识别具有不同背景的候选人。例如,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面向来自媒体领域和艺术领域的教授和学生,数据科学学域则要招募来自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优化领域的人才。


1655797490648675.jpg

寄语未来学生:

要有胆量、目光长远 

毕业后去学界、去业界都适宜

参与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并担任信息枢纽的院长,宗福季教授对学校的信任表示感谢。“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让我参与建设一所新的、伟大的学校!”

宗福季教授曾对信息枢纽的同事们说:“在建的广州校园看起来好像只是建筑工人在添砖筑瓦,但实际上,他们正在建筑一所大学。你也一样,事无大小,大家都正共同参与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

从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宗福季教授带领信息枢纽的成员处理了许多极度复杂的任务,并且快速做出了大大小小的决定。团队分处香港、广州等多地,工作任务包括教职员招募、课程设计、政策制定等等,全都以远程虚拟办公完成。有些同事虽然远距离合作已经超过一年时间, 但互相间从未见过真人。这似乎是 “ 香港科技大学2.0” 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绝佳例子。

对有意向加入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的学生,宗福季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有胆量,目光要长远。不要仅仅因为你没有计算机科学或者相关背景就却步。信息枢纽欢迎积极进取的、有热情的、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工程学到有商业、设计、艺术背景的学生,我们都欢迎。我们要寻找的是具有潜力的人。”

从事学术,或者进入业界,这是未来信息枢纽毕业生的两个主要发展路径。信息枢纽本身就是通过联系不同学科来拓展研究边界。同时,信息枢纽还会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个人边界。“因为我们所做的研究(无论是基础还是应用)都非常紧贴行业的核心使命。例如,很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学术和业界的界线非常模糊。信息枢纽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学术和业界之间游弋。”

宗福季教授说:“我们会鼓励信息枢纽的学生都有一个专注的领域,把他们的研究和特定领域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比如,人工智能研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我们管这个叫做AI+),或者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我们管这个叫做+AI),这就视乎学生的兴趣。”


院长简介

-Dean's Biography -

宗福季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署理院长。

宗教授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工业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工业工程与决策分析系系主任,及质量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主任。宗教授目前是国际质量科学院(IAQ)院士、美国统计学会(ASA)会士、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IISE)会士、美国质量学会(ASQ)会士、国际统计协会(ISI)当选会员、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会士。

另外宗教授是美国质量学会旗舰期刊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JQT) 的前主编、 工业工程学会期刊 IISE Transactions 及Technometrics 的副编辑。

宗教授在工业大数据及质量控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积极参与有关质量改善和管理的教育及研究工作。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当中包括运用统计学习、机器学习、高维资料分析等方法,研究涉及传统制造、先进制造、物联网、公共服务、金融等领域;此外,宗教授在质量分析、统计过程控制、监控和诊断领域有卓越成就。宗教授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50余篇,并分别于2004年,2009年和2018年三度获得 IISE Transactions 的最佳论文奖。


    • 请填写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