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睿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思睿新闻 > 最新资讯 > 科创 > 南方观察|在河套“个吃螃蟹”的港校,港科大会再造“大疆传奇”吗?

南方观察|在河套“个吃螃蟹”的港校,港科大会再造“大疆传奇”吗?

2021-06-03 作者:南方Plus

本文来源于:南方观察

5月26日,位于深圳河套地区的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迎来建设一周年。

成立于1991年的港科大,是亚洲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在2021年度《QS全球大学排名》全球顶尖1000所大学排名27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大湾区发展、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部署,港科大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也成为首个进驻河套地区的港校。


640 (20).jpg


研究院建设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深港合作”是研究院的重要使命,致力于推动内地与香港两地的科研合作交流,并发挥国际枢纽的角色,为大湾区建设引进国际优势科研资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发展做出贡献。深港新创新故事正在这里发生。


河套“个吃螃蟹的港校”

从研究院41层办公室向外望去,一边俯瞰香港落马洲,一边平安金融中心屹立前方。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平台执行院长,李世玮教授最早牵头与深圳方面洽谈合作,布局河套地区,并见证了2019年5月7日港科大和深圳福田区正式签约。

李世玮教授的“河套初印象”是“深港融合的种子和催化剂”。虽然深港两地毗邻,但从盐田到深圳湾有数个深港出入境关口,关口的深圳这边是城市景观,香港那边则大都是郊野,说明两城开发不对称。“河套提供了契机,让深港毗邻的这一地区完全呼应,向深港深度融合迈出一大步。”


640 (21).jpg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平台执行院长李世玮


“港科大是个入驻河套的香港高校,我们希望在河套发展拔得头筹。”李世玮教授说,研究院希望发挥深港两地尤其是福田保税区和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协同创新优势,打造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核心,辐射湾区的创新平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合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

从深圳市民中心到福田CBD再到河套,一路延伸而下,一大批深圳领军企业沿线分布,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正位于深圳“经济中轴线”上。李世玮希望,研究院的进驻,能将科创的“种子”带进来,培养本地人才,尤其是满足大企业高技术领域在职培训的强烈需求。

“这里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希望研究院在河套三个片区都有’根据地’,并将之联合在一起,串联深圳河两岸,未来一定是无界限的。”李世玮教授说。


强化深港合作特色,不作“另一个研究院”

对于“而立之年”的港科大而言,研究院强调深港跨境合作特色,与港科大清水湾、广州校区错位发展,成为“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中转支点。

“我们重点打造双创生态体系,伸张知识转移价值。”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利民教授说,研究院依托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汇聚港科大优势资源及发展经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640 (22).jpg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利民


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汇聚港科大相关科学领域中坚力量,覆盖信息科技、生物科技、金融科技三大板块,目标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打造国家级科研团队。研究院现已聚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院士等13位港科大教授带队的科研团队,将面对前沿科学、工程重大问题和人类发展重大挑战问题展开科研公关和成果转化。

企业联合实验室也是探索路径之一。在张利民教授看来,高校科研应更着眼系统长远的问题, 而不只是解决一些大众化的卡脖子技术,后者应留给企业去突破。“比如超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如何持续发展、互联互通、智慧高效、城市安全、老龄化社会管理、大电网、通信网络等问题,应进行系统性探索。”不久前,有企业“主动上门”,希望共同推进一些领域的研究。“我们可在校内跨系召集研究队伍,与企业形成联合平台,实现科研产业供需对接。”张利民教授说。

此外,持续进修学院由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主导,提供高端在职非学位持续进修课程,将科研成果辐射到生产一线。上述课程全部由港科大教授讲授,他们中有好几位来自国内外最顶尖的计算机实验室,将先进的知识、企业最需要的技术进行定制化输出。

“我们希望抓住国家和深圳高速发展的机遇,共享大湾区的科创资源,成为港科大知识转移的中枢,强化港科大的国内外影响力。”张利民教授说。


楼下科研楼上转化,港青孵化创业梦

研究院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长富金茂大厦,并在40层重点布局15间科研实验室,推进重大科研项目。而在41层的蓝海湾孵化港内,港科大双创团队研发应用产品。

“楼下科研楼上创业”将是这里日常,未来更多港大教授团队入驻,上下两层分设实验室和企业,打通科研到产业转化链条。

位于41层的蓝海湾孵化港,是港校在深首家独立自主运营的孵化器,通过汇聚深港两地技术、产业、创投、科创政策资源,扶植港科大双创团队。

谈到创业,从港科大孵出、在深圳成长并走向世界的“大疆传奇”最为人熟知。“港科大有比较好的传统,在下一个30年,如果能再孵出几家大疆这样的企业,是对社会的贡献,这就是41楼的动力和压力。”张利民教授说。

走进孵化器,你就会惊叹,企业虽小,技术却很牛。

港科大海洋系主任钱培元教授经过30多年研究,开创Butenolide技术,在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整个涉海防污领域获得过的最高奖项。Butenolide是一项世界领先的环保防污剂技术,通过天然产物提取制作防污涂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船舶、海上石油平台、海洋牧场工程、核电厂等所有涉海场景。

19年起,香港科技大学将其列为重点技术转移项目,以技术授权形式展开产业转化,先后在香港和深圳河套成立公司,OSL海科生物的深圳公司耕海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蓝海湾孵化港成立。

海科生物的总经理是钱培元的学生、92年连续创业者马烨。早在读书时,马烨发现,港科大专利库每年新增数以千计的专利。“很多专利躺在库里没有应用,我当时觉得特别可惜,这就是我创业的初衷。”


640 (23).jpg

海科生物总经理马烨


从2张专利纸开局,到开发完善的涂料配方解决方案,海科生物团队让这项技术从实验室转化为工业级生产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技术路线发生很大变革,实验室采用天然产物提取,成本高且产量低,团队将技术路线修改为人工合成方式,可批量合成,成本降低100多倍 ,今年规划建设应用示范工程。“这是个千亿级市场,成本决定了技术的利用空间和使用范畴。”马烨说。

深港协同创业是孵化器突出优势。张利民教授说:“不少入驻企业都是深港两地企业,他们在香港和深圳都有公司和业务分布,为此,研究院在深港协同和促进深港创新要素流通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今年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专设深港通道,联合两地合作机构,为大湾区创业者搭建双向发展的生态平台,促进资源协同和高效流通。”

目前,孵化器中4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家获得融资,大仓机器人等公司获得大湾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十大科创项目、2020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最具投资价值团队和投资企业TOP5等荣誉。

2016年创立的大仓机器人是蓝海湾首批入孵企业,从南山深圳湾搬进河套,专注巡检灭火机器人等工业场景机器人开发,拥有80多项自主研发专利。

随着我国新基建加速,大仓迎来快速发展期,目前客户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南方电网等,在广州南沙地下管廊等大型市政工程,都能见到大仓身影。

在COO耿爽看来,蓝海湾孵化器帮助企业拓宽视野,在更大的平台上被更多客户和投资人所认识。“比如我们参加港科大百万创赛,就在大赛上对接到华润万家。”


640 (24).jpg

大仓机器人COO耿爽(左二)


而在技术方面,40楼的教授实验室也让大仓感受到“科技红利”。“遇到技术难题,可以直接交流到世界顶尖的科研团队和技术力量。”

“我们搭建的开放、包容、互助的社群生态,也让大家觉得在这里创业非常有动力,有安全感,有陪伴者。”张利民说。

每个时代的创新使命都不尽相同,如此看来,港科大并非一定要再造“大疆传奇”,而是创造属于这个新科创时代的创新奇迹。


    • 请填写相关信息